一文看懂赛车?
好看
F1全称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,使用单座开放式车轮赛车,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。1894年诞生的早期车赛无统一规则,直到1904年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成立后才产生分类规范此“方程式” 并非数学公式,而是对赛车技术规格的严格限定,其“金字塔”体系,除F1、F2、F3外,还有F4和卡丁车等等,分级赛事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,推动赛车运动持续发展。
车手们通常在童年接触竞速卡丁车时就崭露头角,由F4入门向F1进阶,等级越高的赛车马力越大、越快,车也越大越长,F3使用较小车型和与F1相同的赛道,F2使用统一配置赛车,更考验车手能力,这两级相当于低成本版F1,为年轻车手提供赛场。F1车队赛车的顶尖技术含量,催生了“七分靠车,三分靠人”的说法。
1950年,第一届F1大奖赛在英国银石赛道举办,随后在欧洲多地举行,如今F1已成为覆盖五大洲、每年举办20多站比赛的全球顶级赛事,每站积分在最后累计最高者夺得年度冠军。从最初的机械竞技到如今的全方位科技比拼,方程式赛车的百年史就是一部汽车工业的进化史。
F1赛车堪称 “四轮上的实验室”。车身采用碳纤维增强塑料打造,基础结构仅重30公斤,整车重量约等于两辆摩托,却能爆发出超900马力的功率、速度与高铁比肩。赛车的动力系统是其“心脏”,赛车发动机的热效率远超家用车,更早早引入混动系统。赛车的悬挂系统暴露在外,模仿飞机设计确保轮胎始终贴地。刹车系统使用的碳纤维材料更轻巧结实,能在几秒内将300公里/小时的赛车减速到静止。轮胎则是赛车的“鞋”,干胎有4条排水槽,雨胎纹路密布,软、中、硬各类轮胎的抓地力、耐磨性不同。比赛中何时换、换哪种胎,也是影响胜负的关键决策。空气动力学更是赛车的“灵魂”,从车头的前翼到车尾的扩散器,每一处设计都在优化气流,产生的下压力能让赛车紧贴地面,避免弹跳和甩飞。
能驾驭F1的车手个个都是“铁人”。比赛中,他们要承受高达6个G的横向加速度,接近战斗机、航天员的承受极限。过弯时,颈部需支撑40公斤的重量,要求堪比专业举重运动员的颈部肌肉强度。为适应这种极限状态,车手日常需维持 “魔鬼训练”:每天数小时体能训练,包括给脖子挂“大秤砣”的颈部训练、提升心肺的耐力训练、高压舱内的缺氧适应训练。顶级车手还需将反应速度控制在0.1秒以内,整场比赛消耗的热量相当于跑一场马拉松。心理素质更是车手的核心竞争力。在高速的较量中,车手需在刹那间做出判断,既要观察前车动向,又要接收车队指令,还要应对突发状况。需要在高压下保持警觉、耐心和魄力。
虽然赛车长期被男性主导,但女性从未停止突破边界。里程碑式人物意大利车手莱拉在20世纪70年代参赛,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过F1积分的女车手。在她之后有4名女车手参加了F1车赛,且南非女车手德西蕾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在F1锦标赛获胜的女车手。如今,女性在赛车领域的参与更加多元,威廉姆斯车队曾任命女性技术总监,越来越多的女性担任工程师、策略师等关键角色。

查看全文